传统艺术

发布时间:2020-02-23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中国传统艺术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代表性艺术有书法、音乐、剪纸、绘画和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中国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麟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工笔重彩画与水墨写意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的中国画似乎就是水墨写意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正因为这部分绘画作品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宫廷画家部采用此种画法,以表现皇家气派。

  中国传统音乐

  依据在中国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遗址发掘出土的力支骨笛的碳14测定,中国音乐的历史可追溯至70O0-8OOO年之前,而这些骨笛音孔的分布充分证明中国音乐水准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此外,新石器时代的乐器还有埙、陶钟、磐、鼓等。

       犹如世界上众多民族一样,在中国文化最初的历史时期,音乐与舞蹈一直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乐舞”概念,然而,此时的乐舞尚不具明确的社会分工。至夏代,乐舞终于分工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而独立于社会。

       自此,音乐进入了夏、商、周长达1300多年漫长而辉煌的“钟鼓之乐”时期。秦、汉之后至唐朝的1200余年间,歌舞大曲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形式。这一阶段的音乐有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别:前期的特点以汉族音乐为主要成份;后期由于中外各族音乐的空前交流,在综合性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音乐达到一个巅峰。

       中国音乐在隋唐之前,一直处于深宅大院内被帝王与贵族享用。进人隋唐时代,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变:佛教寺院的庙会成为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亦常有诗歌吟唱。尤其至宋代,“勾栏”、“瓦肆”、“戏楼”及“茶馆”等地均成为音乐舞蹈艺术演出的场所,并出现了鼓子词、杂剧、南戏等诸多音乐艺术表演形式。

       宋代以后与“平民音乐“同时得以较大发展的还有“文人音乐”,并以琴乐为主。宋朝以后,琵琶、筝、笛、签、萧等乐器得以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说唱和戏曲的艺术品种日益成熟并日益丰富,如弹词、大鼓、牌子曲、昆曲等,构成这一时期音乐艺术极为重要的两大载体。而发展比较迟缓的乐器到了清代也开始成熟,以胡琴为主的弓弦乐器在为戏曲伴奏及投弦乐、吹管乐的合奏等方面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在劳动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民间歌曲是中国音乐的精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以反映社会历史内容的广泛恢宏及典型深刻等特点,堪称是以歌唱形式揭示周朝民族民间社会的哈世纪史”。而后来汉代的“乐府”在记录和推广民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唐王朝在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中国民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至明、清以来,在原有民歌体裁继续传播的基础上,随着城镇商业经济日益繁盛,号子、田歌、山歌、信天游、花儿等民间小调体裁也广泛流传。综述中国民歌,具有历史悠久,蕴藏丰厚;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手法简洁、语言精炼等特点。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品种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等。独奏乐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由于礼佛仪式的需要,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本土的音乐形式结合。佛教音乐一般分咏经与歌赞两部分。梁武帝萧衍是推动佛教经典与中国音乐文化结合的重要人物;而唐代则是佛教音乐最终与中国化的音乐艺术融为一体的时期。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上的宗教。道教也将音乐做为斋蘸仪式中通神达圣的工具。

       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汇冲撞,中国音乐艺术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崭新一页。萧有梅、李叔同、沈心工等一批通古晓今、学贯中西的新型音乐家成为新音乐运动的助产士。在抗战救国的狂飙之中,成千上万首极具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脱颖而出;除歌曲创作获得汪洋大海般的收获之外,交响乐、大合唱、歌剧、钢琴、小提琴等诸多领域均呈现出历史性的进展;冼星海、聂耳、贺绿汀、马思聪、吕骥等一大批音乐家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领域中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鼓励创作出了一批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俱佳的作品: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音乐作品《刘三姐》;歌剧《洪湖赤卫队》;钢琴曲《黄河》等等。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国音乐在与西方等外来民族音乐的交流融汇之中,发生了本世纪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又一次大冲撞。这次冲撞对于新时期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影响至深至巨,从音乐创作、表演、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乃至音乐出版、音乐市场,几乎渗透到音乐艺术的一切领域,由此形成了新时期音乐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光辉景象。

       “新潮音乐”的强劲崛起和流行音乐的大潮涌动是这一时期中国专业音乐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现象。20年来,中国音乐家和音乐艺术表演团体广泛参加了各种国际性的音乐交流和比赛活动,许多人获得了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在将具有优秀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介绍给世界人民的同时,还将外国优秀的音乐艺术、音乐思潮、音乐理论引进中国。为丰富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提高其音乐素养,中国各地还定期举办一些大型音乐节:如“上海之春”、“北京合唱节”、“羊城音乐花会”等。另外,群众业余音乐表演活动也十分活跃:北京的“五月的鲜花”;上海的“十月歌会”;福建的“学校音乐会”等,均是每年定点定期举办的业余群众音乐活动。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说),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均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高度概括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卤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因化妆的特点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小块脸谱,所以也称小花脸,可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行当。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20世纪的中国始终处于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西学东渐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撞击与融合,致使中国戏曲的存留出现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时也为其弘扬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观念;期刊报纸为宣传戏曲的改良所开辟的阵地;新型的剧场、剧团应运而生;这一切使戏曲艺术达到了新的繁荣。尤其被称为"国剧"的中国京剧艺术,一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不同的剧中人物有着严格的不同脸谱,表演时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张和象征性的虚拟动作,开门、上楼、划船、骑马等情节没有实物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却能给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机构的扶植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参与下,一些原本属于民间小戏的新兴剧种迅速朝着地方大戏的方向发展。如评剧、越剧、昆剧、粤剧、沪剧、黄梅戏、豫剧等,均日渐兴盛发展。同时,各剧种创作出的《杨三姐告状》、《白蛇传》、《十五贯》、《关汉卿》等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一时传唱的大手笔。少数民族历史剧,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不断繁荣。新编历史剧题材成为8O年代以后中国戏曲创作的一种趋势,尤以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工作者还在实践中尝试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用于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沪剧《罗汉钱》和京剧《白毛女》均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剧《山杠爷》和江西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剧作,具有浓郁的乡土地域风情特色,在继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当代民间口头文学精华,使反映现实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了浪漫化的舞台场景。  

      中国戏曲正是在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对传统不绝的缅怀眷恋之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纠缠交织之间,发展和更新着新的戏曲文化。  

      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观看场所的建筑化也日渐完备,中国戏曲的观演场所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统一,并以人物造型为主,从而具备了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艺术特点。

  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湘绣逐渐将国画传统特点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新中国成立后,湘绣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使湘绣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它以中国画为神,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达到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绣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蜀绣: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粤绣:粤绣也称"广绣"。它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在种类上粤绣可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三类,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苏绣: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黄色通肩大衣。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宋代陶瓷五大名窑

  中国历史上的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陶瓷烧造工艺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在种类、样式和烧造工艺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南北各地,先后产生了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等著名陶瓷烧造中心,他们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官窑

       包括北宋(公元960~1127年)官窑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南宋官窑是宋室是南迁以后,在浙江杭州设立的新窑,包括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两处。宋代官窑的产品主要有碗、盘、瓶、洗等,此外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的也很多。瓷器造型端庄,线条优美,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其中尤以粉青瓷为上,其釉面上布满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来却成为别具一格的瓷器装饰方法,通常称为"开片"。

  宋代哥窑

      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时中国东部浙江省的龙泉地区有章家二兄弟以烧造瓷器为业,兄弟各自掌管一窑,哥哥掌管的窑称"哥窑",弟弟所管的则称"龙泉窑"。传世的哥窑瓷器为数众多,但哥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哥窑瓷器属于青瓷系,产品主要以瓶、炉、洗、碗、罐等为主。瓷器里外面均施有釉层,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柔和流畅。哥窑瓷器以"开片"著名,开片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的形状,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

  宋代钧窑

      钧窑窑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禹州市。钧窑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钧窑瓷器主要以尊、炉、瓶、洗、花盆、盆托等陈设用瓷居多。钧窑瓷器属北方青瓷系统,胎质细腻坚实,造型端庄古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称。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宋代汝窑

      汝窑的窑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宝丰县境内,这里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但烧造时间很短,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时期(公元1086~1119年)的二十余年间,所以它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宋代汝窑的产品主要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瓷器胎质细腻,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大方,通体施釉,釉色天青,晶莹似玉,并开有细小纹片,底部多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

  宋代定窑

      定窑窑址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曲阳县,这里宋代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的烧造开始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晚期,终烧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它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瓷器。它首创了后代流行的瓷器覆烧方法。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纤巧。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而闻名,工整素雅的印花定窑瓷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剪纸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出成图形。流传于中国广大的农村,由老百姓自己创作欣赏。作者大都是农村妇女。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剪纸也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在北方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它们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剪纸的内容是很有讲究的。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是农民熟悉的对象,也是他们表现的主要内容。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单纯简练,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剪纸加染色彩,浓厚中透着秀美艳丽。其戏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苏南京剪纸淳厚,粗中有巧,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广东佛山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山东高密剪纸细腻精巧,一丝不苟。

  (资料来源:https://www.mct.gov.cn/ggfw/whzyz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