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字

发布时间:2020-02-24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普通话也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回族、满族、畲族也基本转用汉语,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许多民族都不同程度地转用或兼用汉语。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和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个次方言。

  汉字的历史

  中国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时期文字、宋元时期、明清文字、中国近代文字和中国现代文字等。传说仓颉造汉字。《说文解字》记载仓颉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商朝时期,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出现。周朝时期,由于疆域广阔且诸侯割据日久,汉字在春秋晚期明显出现诸侯国之间文字异形,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情况更重。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普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东汉末期,楷书出现,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汉字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书体发展的总体形势是通过减省笔画由繁入简,逐渐简化的。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新文化运动和民国时期未能完成的汉字简化工作,于1956年1月31日通过《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给简体字以法定地位。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